一般生活中會看到的充電電池大概有幾種:鎳氫電池(Ni-MH)、鋰電池(包括鋰離子電池 Li-ion 以及鋰聚合物電池 Li-polymer)、鉛酸電池(Lead-acid);更早之前的鎳鎘電池(Ni-Cd)因環保因素,一般除了老式家用無線電話還在使用,已漸漸退出一般人的生活中。
鎳氫電池
鎳氫與鎳鎘電池因為電壓與一般乾電池相近(分別為1.2V及1.5V),所以同形狀規格的鎳氫電池常是很多家庭會出現的東西。鎳氫電池與鎳鎘電池有很多相近之處,充電設備也可以通用,所以很多人以為鎳氫只是鎳鎘電池的容量加大版。
鎳鎘電池最著名的缺點,大概就是記憶效應;這個名詞出自航太工業,早期的人造衛星上利用太陽能版搭配充電電池,藉以維持衛星的運作,由於衛星的運行在陽光及地球陰影下的時間十分規則,沒有經歷完整的充放循環(充飽電再大幅度放電),久而久之電池的容量也只剩下平常使用的部分,像是被「記憶」了。
事實上,記憶效應不容易發生,及使在實驗室裡刻意製造也不容易;況且記憶效應還是鎳鎘電池的「專利」,在鎳氫或其他種類的電池上不會出現。但很多人覺得電池容量變小了,還是把帳算到記憶效應頭上,但其實那只是電池的容量衰退而已。
鎳 氫電池相較於鎳鎘電池,對於過度充電及放電的容忍性較低;在鎳鎘電池流行的年代,電池充電器往往就只是有個簡單的限流電路,把電池放上去慢慢充十多個小時 就算充飽(通常是已經衝入了電池容量 150% 的量);在環保以及容量上的需求推動之下,鎳氫電池慢慢普及,較大的容量以及對於充電條件更加要求,快速充電及偵測電池是否充飽,就成為充電器必備的功 能。
一般鎳氫/鎳鎘電池充電器是利用 -ΔV方式偵測充電終點(充滿),也就是利用鎳氫/鎳鎘電池在 過度充電後電壓會略微下降的現象判定。也因為利用這個方式通常需要較高的速度(0.25C以上,C指的是一小時充滿或放光電池標示容量電流量,標明 2000mAh的電池,1C就是2000mA),以便在短時間內偵測這極小電壓的變化。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設計的鎳氫/鎳鎘充電器通常可以在四五個小時內把電池充滿。
鋰電池
鋰 電池因為重量輕,儲存的電力較鎳氫大(能量密度高),所以各式攜帶型設備大量採用。不過鋰電池對於充放電的要求又比鎳氫電池要高,使用不當容易損壞甚至起 火(比方說先前手機爆炸、以及筆記型電腦自燃的新聞,原因多是鋰電池不良,且/或充電有問題所造成),讓一般人對於心理多少有點怕怕的。
鋰電池之所以會著火,是因為電壓較高,內部的電解液是有機溶劑,(非如其他電池是水溶液);所以過度充電或是穿刺變形,產生高熱可能會有著火的危險。
一般鋰電池充電是以 CC-CV 方式進行,也就是以固定電流(CC)充電至 4.2V,然後維持 4.2V 電壓,等待充電電流小於某個比例(下圖圖中是設定 CC 階段的 20%),充電就算完成了。
不管是鎳氫、鋰、或是鉛酸電池,有幾個共通的良好使用習慣:
- 不要把電池用到沒電或快沒電才充電、不管剩多少電,閒置時就可以拿去充電
- 長時間不用,充半飽比充滿好、充滿比沒電好
- 不要將不同批的電池同時混用、一次使用一個以上的電池串連時,使用前請全部充滿
- 不要讓電池短路(有些人拿電表測量電池的電流,其實那是讓電池短路)
一般充電電池宣稱有 500 次、1000 次或是更多次數的壽命,以致於用了「一次」覺得不把他用到完,就浪費了「一次的壽命」。但實際上電池的「一次充放循環」指的是「充電100%後、再放 電」;所以每次用了一半,再充滿,其實是算「半次」。像是汽車蓄電池、鎳氫、鋰電池這些沒有記憶效應的,最好的充電實機就是有空充電的時候,不用等到電用完。
事實上,不少電池以淺程度充放電(用一點點就回充)的壽命,會比深程度充放要好,像是 Toyota Prius 油電混和動力車的電池,其實大部分時間都是在 40%-80% 的充電狀態(state-of-charge; SOC)小區間來回,每天充放頻繁(紅燈煞車就要回充了),即使是計程車,也鮮少有電池損壞的案例。至於現在一堆車廠大力推動的插電混和動力車(Plug-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; PHEV)或電動車(Electric Vehicle; EV),在電池科技未有大幅度的進步狀況下,可能電池壽命反而短一點(當然車廠及電池廠商也在努力解決這方面的問題)。
所以結論,電池該怎麼用?在一般狀況下,只要不要用到沒電,需要就用吧,用完儘快充電就好,別想太多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